深圳市法士威精密零件有限公司

全国服务热线:0755-29766626

新闻中心 关于法士威 联系法士威

返回列表 返回
列表

《论语·乡党篇第十》第19章-第24章:君王召唤不等车!朋友赠车不拜谢!


《论语·乡党篇第十》第19章-第24章:这六章犹如六幅生动的素描,将孔子置于病榻、朝堂、庙宇、丧礼、客堂与私室之中。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在病重时仍恪守臣礼的君子,一位闻君召命即刻奔走的臣子,一位在神圣庙堂中谦逊求问的学生,一位对朋友慨然承诺“后事于我”的义士,一位轻财物而重礼义的挚友,以及一位在家居中寻求舒适自在的常人。这一切看似多变的行为,背后是一以贯之的灵魂:对外恪守“礼”的庄严,对内保有“仁”的温度。

69d12cac-3a79-4ad0-b2ba-d04249ba00da

本周论语老师:Michelle Tian


【原文】10.19 疾,君视之,东首,加朝服,拖绅。

【译文】(孔子)病了,国君来探望,他便头朝东,把上朝的礼服披在身上,拖着上朝时束腰的大带子。

解释古时小病称“疾”,说孔子“疾”,就应该不是很严重的毛病,但似乎也不是很轻,至少影响了上朝,所以国君亲自上门来探视,这显然表明孔子在鲁定公心中的重要性。

        从后面“加朝服,拖绅”的描述来看,鲁定公的探视应该很突然,孔子完全没有准备的时间,所以只能披着朝服,连束腰的大带子都来不及系好。如此急促之下,身又有疾,孔子依然坚持朝服见君而不废礼,足见敬君之至,也足见孔子对恢复周礼的言行一致。


image


【原文】10.20 君命召,不俟驾行矣。

【译文】国君有命令召唤,(孔子)不等车辆驾好马,立即步行先走。

本章是说遇到国君召唤,孔子马上就步行先走,等赶车的人把马驾好赶上来,他再乘车。这样速度会快吗?应该不会。之所以如此做,更多展示的是个人态度,是对国君的尊重和对君命的敬畏,是君子三畏中“畏大人”的具体表现。

image

【原文】10.21 入太庙,每事问。

【译文】(孔子)进入太庙,每件事都要提问。

解释作为新人,初入太庙,每事问的原因不外有三:

一是孔子当时年少,初入太庙,可能真有不清楚的地方。但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”,能够“敏而好学”而不是不懂装懂。这是知礼的表现。

二是孔子初入太庙,只能是助祭的身份,他谦虚恭谨,小心确认,生怕出错。这也是知礼的表现。

三是在“礼崩乐坏”的社会背景下,鲁国太庙可能有僭越的事情,孔子无法明说,通过提问可以婉转表达他的不认同。这还是知礼的表现。

孔子入过几次太庙,不可考,想来次数也不会很多。如果剔除新人的背景,“每事问”也可以理解为担心细节准备得不充分,关心到每个细节。


image

【原10.22 朋友死,无所归,曰:“于我殡。

【译文】朋友死了,没有人收殓,(孔子)说:“由我来负责丧事。”

解释孔子的一个同门,远道来鲁国(并非投奔孔子),结果生了重病,无人收留,连住的地方都不没有。孔子知道了以后说:“到我这里来住,(万一医治不好,)死了由我来负责丧葬。”遇朋友病、死而能收留,为人情之所难,本章足见孔子对朋友之义。


image

【原文】10.23 朋友之馈,虽车马,非祭肉,不拜。

【译文】朋友赠送的礼物,即使是车马,只要不是祭肉,(孔子)不行拜礼。

解释古代朋友之间有互赠礼品的风俗,即使像车马这样贵重的礼品,只要不是祭肉,也不行拜礼。之所以对祭肉行拜礼,是因为祭肉是朋友祭祖的祭品,视朋友的祖先为自己的亲人,所以必拜。本章要表达的意思,显然是说,在孔子的价值判断标准中,礼物重在意义而非钱财,所以祭肉之礼比车马之礼要重。


426bfa7f-d870-4f0e-af20-0f9fd514f2e7

【原文】10.24 寝不尸,居不

【译文】(孔子)睡觉不像死尸一样(仰面向上直挺着),平时居家,也不像接见客人或自己做客一样(严肃拘谨)。

解释也许不要单单的理解这一句话的,需要和本章其它的语句拿到一起来理解的。孔子站有站相,吃有吃相,睡有睡相,这一章都说到了的。这也是基本的礼仪和礼貌来的。这里说的是怎么睡觉,怎么在家里闲居。孔子说睡觉的时候,不能直挺挺的像个死人。这样的确很吓人的,而且别人看到也不好。在家呆着的时候,也不要太过于严肃正式了,这样不太放松,相比外面的客人没有个区别了,也体现不了对客人的敬重了

1aba4712-51c7-49a2-8a86-8ed2d05acee8

《乡党篇》的这六章,为孔子的画像补上了最关键的几笔:

  • 他是君前最忠敬的臣子(疾,君视之/君命召),

  • 是神前最谦逊的问者(入太庙,每事问),

  • 是朋友间最可托付的臂膀(于我殡/非祭肉不拜),

  • 也是私下里最松弛的常人(寝不尸,居不客)。

这一切看似矛盾的行为,统一于他内心的“仁”与“礼”。“礼”是他外在的行事准则,因时因地而变;“仁”是他内在的不动核心,充满温情与力量。
正是这种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,既崇高又亲切的人格魅力,让他的形象跨越千年,依然熠熠生辉,为我们立下了一个关于如何工作、如何学习、如何交友、如何生活的永恒典范。


回到顶部

0755-29766626

在线咨询

关注我们

二维码